6名大学生矿场溺亡:格栅板脱落,责任谁来担?
格栅板掉了,6条人命没了。”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7月23日的一起工业事故。
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时,因格栅板突然脱落,坠入浮选槽,最终全部溺亡。另有一名老师受伤。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意外”,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
千辛万苦考上大学,暑假实习,却成了“实习终点”。这不是“学以致用”,这是“学以赴死”。
格栅板,听起来陌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工厂走道、车间检修平台、排水沟盖……这些地方都常见它的身影。
它怕啥?怕腐蚀、怕撞击、怕松动、更怕没人管。而这次事故中,这块“要命”的格栅板,显然就是没被好好管。
螺丝松了?没人拧;腐蚀严重?没人换;有人靠近?没人拦。结果,六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掉进了“毒药池”。
浮选槽里是什么?不是清水,是化学药剂!人掉进去,几秒就呛晕,几分钟就没命。
这不是“失足”,这是“送命”。
企业当然要负最大责任。《安全生产法》写得明明白白:企业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学生来参观,不是来“走马观花”,而是来“进入危险区域”。企业有没有做好安全培训?有没有配备防护装备?有没有安排专人陪同?
从现场来看,学生连最基本的防毒面具、防滑鞋都没配齐,安全员也不见人影,带队老师更是“放羊式”管理。
培训内容就是念念PPT、发发资料,没人告诉学生“掉下去会死人”。这不是培训,这是“走过场”。
更讽刺的是,这家企业是中国黄金集团下属单位,按理说制度齐全、流程规范。
可制度贴在墙上,没人落实在脚下。每年该换的格栅板没换,该检查的没检查,该围的警戒线没围。
这不是“制度失效”,这是“责任失守”。
东北大学作为组织方,也不能“甩锅”。组织学生去矿山实习,不是小事,而是大事。
学校有没有提前了解实习单位的安全状况?有没有与企业明确安全责任划分?有没有为学生购买足额保险?
从现场情况来看,学生穿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就进了甲级防爆区,老师全程“旁观式”管理,连基本的防护措施都没落实。
这不是带队,这是“放羊”。
高校实习审批表里,通常会有一份“风险告知书”,学生签字、老师签字、学院盖章,看似流程齐全,实则责任模糊。
学生出了事,谁负责?学校说企业负责,企业说学校没管好。结果,学生成了“责任真空”下的牺牲品。
这类事故,不是第一次发生。
过去十年,全国矿山、工厂因格栅板失效导致的事故,至少有二十多起。有的螺丝松了没人拧,有的腐蚀穿了没人换,有的被重物砸变形了也没人修。
而监管呢?很多时候只是“例行检查”,走马观花,拍拍照、填填表、走流程。
真正深入车间、蹲下身子、用手电照一照螺丝有没有松动的,又有几个?
这次事故后,估计全国矿山又要迎来一轮“安全大检查”,但愿这次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雨”,真正把安全漏洞浇透。
从法律层面看,这起事故属于“较大事故”,企业、学校、相关责任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按《民法典》,每位遇难学生的家庭至少可以获得一百多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加上丧葬费、精神抚慰金,企业赔偿总额可能超过千万。
学校作为组织方,也要承担“补充责任”,金额也不会小。
而企业分管安全的副总、车间主任、当班安全员,轻则被开除,重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问题是——钱能赔得起,命能赔回来吗?
六个家庭的天塌了,六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25年夏天。
这起事故,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企业要真正把“实习生”当成“从业人员”来管理;学校要真正把“安全”当成“实习第一课”;监管部门要真正把“检查”当成“救命”来执行。
如果这次事故能换来全国矿山、工厂、高校的真正重视,能让安全员多蹲下来看看螺丝有没有松动,能让带队老师认真读一遍应急预案,能让监管人员真正把安全放在心上。
那这六个年轻人的命,才没白没。
- 6名大学生矿场溺亡:格栅板脱落,责任谁来担?2025-07-25 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