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语种信息处理到人工智能与多语种信息智能化的艰辛历程

时间:2023-03-16 08:06:02  来源:一带一路报道网

——记新疆大学吾守尔·斯拉木院士

晓 穆

      导语:新年伊始2023年1月19日吾守尔院士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2022年“CCF最高科学技术奖”,吾守尔院士是多语种信息处理专家。吾守尔院士创建了维哈柯文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为国产多语种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研发应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新领域,推动了中国少数民族进入数字化办公新时代。

      一、开创性的进行维哈柯等多语种信息技术研发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逐步渗透、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了顺应时代需求,当时新疆大学希望能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搞过无线电的吾守尔被选中,并先后到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修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两次进修为吾守尔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从此开始进入计算机领域。

      吾守尔·斯拉木长期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自1984年起从事维吾尔、哈萨克、柯克尔孜(以下简称维哈柯)等多语种信息技术研发,提出了独特的复杂文本信息处理理论体系和方法并用于实践,率领科研团队,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语言理论和特色相结合,研发出3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OS系列、Windows系列、Linux系列操作系统的维哈柯阿多语种版本及应用软件,在系统体系结构、I\O进程处理机制、复杂文本处理技术、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屏幕界面映射技术、多文种混合处理技术等方面创建了许多关键技术和处理机制,其中许多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

111

吾守尔院士参加学术会议

      这些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于区内外科技文化教育、信息通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子政务和商务、农业数字化等领域,并成功实现标准化示范和产业化,为我国维哈柯等少数民族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促进了中亚西亚多语种软件服务外包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些成果的广泛应用开创了我国多语种信息处理的新领域,改变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注重人才培养、科研硕果累累产生深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吾守尔院士作为新疆信息技术学科奠基人和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方面,牵头组建计算机应用博士授权点、计算机应用博士后流动站、4个硕士点、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新疆民文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50多个老师、90多个博士硕士生组成的多民族研发团队。主持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六次,参加了25个国家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主题演讲。

      吾守尔院士在科学技术研发应用方面: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7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项目2项、工程院科技咨询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1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多项达到国内首创,主持开发30多种支持多语种的新系统新软件,获得14项软件著作权;主持制定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14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光华科技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教材9部;培养了20多名科研骨干、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新疆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吾守尔院士是新疆大学211工程新疆信息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积极开拓了多文种信息技术产品市场,与北大方正、中电通信、科大讯飞等多个企业合作,打造出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研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产学研基地。

      多次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并鼓励,由于其突出贡献,2011年吾守尔·斯拉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新疆第一位少数民族院士。

      吾守尔团队所开辟的信息化通道,跨越的远不止是PC个人电脑这一片疆域:寻呼机台站、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报刊编辑排版系统、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卫星图文传输系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吾守尔团队还成功开发了民族语言的远程教育平台和一批多媒体课件。吾守尔说,现在新疆边远地区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有了数字化的课程,就能让更多“马背上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近几年,吾守尔团队正在努力攻关多媒体民文信息处理,这更高层次、更具人工智能色彩的技术。他们开发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能让计算机识别维语文字、听“懂”维语等民族语言,也能让电脑根据文字自动读出文章。

      三、信息技术助力“一带一路”以及“多语种+”的时代发展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得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出来,非通用语言、小语种的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当今世界正步入一个“多语种+”的时代,高校必须积极为国家储备面向未来需要的人才。各高校应注意“差别化发展”,坚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智慧教学等技术方法与自身优势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创新特质,才能求得发展。吾守尔院士认为:我们要坚持的是特色中追求一流,谋取发展,以点带面,形成良性循环。各高校、各学科要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跨国别的“多语种+”国际化人才。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语言信息智能处理与信息交换服务来铺轨架桥,要实现民心相通,首要核心问题就是多语言信息智能化服务,语言信息服务能力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化事务的战略资源。当前高校多注重通用语种、大语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文化、国情民情、需求利益差异很大,非通用语言已超过200种。吾守尔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从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四个方面,结合新疆的特色与优势,展开阿尔泰语系、阿拉伯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智能语音交互、多语言机器翻译、语音合成等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交叉学科,在特色上狠下功夫、深入钻研,提高我国语言信息智能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上,科学制订具有不同特点的交叉培养方案,将“精领域”和“通国家”相结合,培养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专才”;在科学研究上,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开拓新疆少数民族智能信息处理的新时代,推动民文信息系统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发挥新疆核心区优势,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京津冀网申明:转载此文章目的是为传播更多信息,不作商业使用,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京津冀一体化新闻